在股市投资中,掌握有效的技术分析工具是成功的关键之一。其中,布林线指标(Bollinger Bands)无疑是一种备受青睐的工具,被广泛用于分析市场的波动性和趋势。布林线指标由约翰·布林格(John Bollinger)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,它的独特之处在于结合了中轨、上轨和下轨,形成了一个包围价格的通道。本文将深入解析布林线指标的原理、计算方法以及实际应用,帮助投资者更好地利用这一工具进行决策。 第一部分:布林线指标的基本原理 布林线指标基于统计学原理,采用了标准差的概念来度量价格的波动性。它包括三条轨道线,分别是中轨、上轨和下轨。中轨通常是一个简单移动平均线(SMA),而上下轨是在中轨的基础上加减若干个标准差。标准差的大小决定了布林线的宽窄,宽窄的布林线代表着市场波动的大小。 布林线指标的基本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: 中轨反映了价格的趋势,是一个反映中期趋势的线。上轨和下轨构成了价格的波动范围,它们的距离反映了市场波动性的强弱。当价格触及上轨时,市场可能超买,下轨则可能表示市场超卖。布林线的宽度与市场波动性相关,宽幅表示市场波动大,窄幅则表示市场相对平静。 第二部分:布林线指标的计算方法 布林线指标的计算相对简单,但却包含了对价格波动性的有效度量。以下是布林线指标的计算步骤: 计算中轨(MB,Middle Band):选择一个合适的移动平均线周期,通常是20日,计算过去20日的收盘价平均值,即为中轨。 MB = (收盘价1 + 收盘价2 + … + 收盘价20) / 20 计算标准差(STD,Standard Deviation):使用与中轨相同的周期,计算过去20日的价格标准差。 STD = 根号下 [((收盘价1 – MB)^2 + (收盘价2 – MB)^2 + … + (收盘价20 – MB)^2) …